close
葡式蛋塔
(葡萄牙語:pastel de nata 或 pastel de Belém,複數形式分別為 pastéis de nata、pastéis de Belém)
別名:
葡式奶油塔、焦糖瑪琪朵蛋塔,港澳及廣東地區稱葡撻
描述:
一種小型的奶油酥皮餡餅,屬於蛋塔的一種,焦黑的表面(是糖過度受熱後的焦糖)為其特徵。
發明來源:
最早可回朔到中世紀
Laura Mason在Traditional Foods of Britain提出,英國人曾利用奶品、糖、蛋及不同香料,製作類似蛋塔的食品
爾後,由18世紀葡萄牙里斯本貝林區熱羅尼莫斯修道院(Mosteiro dos Jerónimos)的修女發明。
當時葡萄牙的修道院創製了不少以蛋黃為材料的甜點
因為當時蛋白被用來為服裝(包括修女袍)漿紗,而酒廠也使用蛋白過濾酒類,例如蘭姆酒
因而剩下了大量的蛋黃,而修女因此研發了"蛋塔"此項甜點
1937年開始原來的蛋塔在世俗餅店 Casa Pastéis de Belém 有售
因為店面位於里斯本貝林區(Belém),那裡賣的蛋塔稱作貝林塔(pastéis de Belém)
今日,餅店已是貝林區的旅遊熱點,時常遊客排隊購買葡式蛋塔。
下圖為里斯本貝林老店出售的蛋塔(from wiki)
曾經在台灣流行
1990年代末期,葡塔以「葡式蛋塔」的名稱風靡港台,眾多葡式蛋塔專賣店大量開設
包括肯德基等均趕上此一熱潮,葡式蛋塔頓時成為熱門商品,甚至導致蛋價上揚,雞蛋供應不足的地步。
參考資料: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